从微面厂到新能源巨头:赛力斯的逆袭之路能走多远?
2016年,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站在硅谷的办公室里,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特斯拉车队,眉头紧锁。
他刚刚斥资收购了一家美国电池厂,雄心勃勃地想要打造中国新能源车的海外版图。
然而,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——技术不足、市场不认,这场豪赌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谁能想到,短短几年后,这家曾经濒临亏损的微面车制造商,竟摇身一变成了市值近2000亿的新能源巨头?
绝境逢生:华为的“救命稻草”
2021年,赛力斯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——华为伸出了橄榄枝。
“没有华为,赛力斯可能早就被市场淘汰了。”一位接近赛力斯高层的业内人士坦言。
华为不仅提供了关键的智能驾驶技术,还开放了自家的销售渠道。
问界M5一上市,销量便迅速攀升,甚至一度挤进新能源SUV销量前三。
然而,这种深度绑定也带来了隐忧——赛力斯几乎成了华为的“代工厂”。
余承东频繁为问界站台,华为手机团队参与车型设计,甚至连门店销售都依赖华为的线下网络。
一旦华为未来调整战略,赛力斯还能否独立行走?
出海梦:10万辆目标有多难?
2023年,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,成为全球第一。
比亚迪、奇瑞、长城等车企早已在海外攻城略地,而赛力斯却刚刚起步。
“2025年海外销量突破10万辆!”——这个目标听起来雄心勃勃,但现实却并不乐观。
去年,问界海外销量仅3000辆,蓝电品牌稍好,但也只有2万多辆。
相比之下,奇瑞一年出口88万辆,差距悬殊。
赛力斯并非没有动作。
印尼工厂已经投产,年产能10万辆,瞄准东南亚和中东市场;欧洲方面,德国、挪威的经销商合作已经敲定,柏林和斯德哥尔摩的体验店陆续开业。
但问题在于,欧洲消费者对“中国高端车”的接受度仍然有限。
“在欧洲,六万欧元的问界M9直接对标奔驰GLS,但品牌认知度差了一大截。”一位欧洲汽车分析师直言,“消费者愿意为BBA的logo买单,但未必会为一个陌生的中国品牌支付同等溢价。”
燃油车开路,新能源能跟上吗?
有趣的是,赛力斯在海外卖得最好的,并不是问界这样的新能源车,而是老本行——燃油微面。
蓝电品牌去年出口的2万多辆车里,燃油车占了绝大多数。
“欧洲电动车渗透率虽高,但燃油车仍有市场,尤其是商用领域。”一位熟悉欧洲市场的经销商表示,“赛力斯如果能先用微面车打开渠道,再逐步导入新能源车型,或许会更稳妥。”
但这条路同样充满挑战。
欧洲的碳排放法规极为严格,燃油车市场正在萎缩,而新能源车的竞争早已白热化——特斯拉在欧洲降价厮杀,比亚迪、蔚来等中国品牌也在加速布局。
赛力斯若想靠新能源车突围,难度不小。
未来赌局:押注华为,还是自立门户?
眼下,赛力斯最大的依仗仍是华为。
但华为自己也在造车——问界之外,智界、享界等品牌陆续浮出水面,未来是否会与赛力斯形成竞争?
“华为的精力是有限的,如果哪天他们决定全力推自己的车,赛力斯怎么办?”一位投资机构分析师提出了这样的担忧。
另一方面,赛力斯正在全球疯狂建厂——匈牙利、墨西哥的工厂计划已经提上日程,但建厂需要巨额资金,还要应对复杂的本地化挑战。
欧洲的劳工政策、环保标准、供应链管理,每一项都可能成为“绊脚石”。
结语:逆袭之后,能否持续?
赛力斯的故事,像极了一场豪赌。
从濒临破产到市值千亿,从微面厂到新能源巨头,它的崛起离不开华为的加持,但也埋下了依赖的隐患。
2025年的10万辆海外目标,究竟是画饼充饥,还是真能实现?
欧洲市场能否接受一个来自中国的高端品牌?
华为的合作能持续多久?
这些问题,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。
但无论如何,赛力斯已经证明了一件事——在新能源的浪潮下,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。
贝格富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-专业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